戴立忠代表
湖南日報新湖南記者 羅新國 攝
湖南日報新湖南記者 劉文韜
【檔案】
戴立忠:全國人大代表,湖南省工商聯副主席、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。
【故事】
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后、美國最大的核酸試劑公司的核心研發人員,主動放棄美國綠卡以及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,回到了祖國。
“我是中國人,當然要為中國服務。”談及10年前的這個決定,戴立忠說,“我回國不為別的,就是想為祖國和家鄉做點事情。”
當時,國內體外診斷技術落后,檢測窗口期通常要2到4個月,極大延誤了病情診斷。在美國利用先進的核酸試劑,可將檢測窗口期縮短至兩周內,把病變消滅在萌芽狀態。而戴立忠正是這項技術的核心研發人員。
“只有科技發達,中國才會強大,中國人才能氣宇軒昂地走在世界每個角落。”回到家鄉長沙,戴立忠創辦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,決心用自己的學識和技術,改變國內醫療診斷水平落后的狀況,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。
10年來,戴立忠帶領他的科研團隊潛心攻關,不斷創新,自主研發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技術平臺,填補了國內行業多項空白,有力打破了進口壟斷。其中,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“高精度磁珠法診斷技術平臺”,填補了國內臨床磁珠法檢測技術的空白,靈敏度為國內同類產品的40至100倍,有助于臨床更早地診斷傳染病患者,并且成本大大降低。
作為國家“千人計劃”專家,戴立忠更關注整個國家的醫療事業發展。
他在一些省市考察時發現,由于技術手段制約,醫療系統每年因不必要或沒有效果的治療,造成的無效診療耗費占比很大,不僅影響對病人的及時治療,還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。
“體外診斷作為貫穿于疾病預防、診斷、治療全過程的更精準檢測手段,能夠有效降低醫療資源浪費。”戴立忠說,這對于減輕群眾看病負擔、解決“看病貴”問題、保障群眾身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。
目前,國內體外診斷產業鏈的上游核心原料主要依賴進口,趕超國際一流水平的高、精、尖研發成果仍相對較少,國內三級醫院市場、高端醫療設備進口壟斷的現象仍較突出,進口產品占比仍達60%以上。
“要改變我國醫藥產業落后于國外的現狀,關鍵在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。”戴立忠說。
他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產業創新發展支持力度,在相關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、創新平臺申請、科技惠民計劃項目申報等方面予以傾斜支持。同時鼓勵企業申請國內外專利,支持行業協會、企業制定完善體外診斷行業相關標準,接軌國際水平,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,進一步培育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體外診斷本土品牌、提升行業國際影響力和軟實力,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健康。
【感懷】
現在,有的企業對規模的追求、對數量的追求,甚至超過了對創新的追求。科技創新是實實在在的東西,來不得半點浮夸,必須像一棵栽入泥土的果苗,始終植根創新的土壤,腳踏實地,厚積薄發,終將結出豐碩的果實。
(湖南日報新湖南北京3月10日電)